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

世界上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數學好的人,一種是數學不好的人。

過去大家提到數學學不好的人,總說因為那些人「邏輯不好」「無法理解題目意涵」,最好要加強邏輯訓練或增強國語文訓練,而在高中<排列組合>單元中,更是所有老師異口同聲地宣揚:「許多數學過去不太好的同學,這裡有可能重新洗牌!很有可能把排列組合學的很好哦!」

但結果還是不如人意,幾乎數學真的不好的人,會一直不好。



迷思一:大家說「邏輯不好的人就學不好數學」?

許多律師、作家、管理決策者都是數學不好的人,但是你能說他們沒有邏輯概念嗎?他們的組織能力常常還超越一般人,而且能做出非常龐大複雜的聯想思考。


迷思二:大家說「數學不好的人是因為無法理解題目」?

同上述,難道連法律條文、古文、新詩散文都能運用自如的人會看不懂題目?應該是相反吧,一般人就算數學再好,也無法隨便看到一句古文就能馬上理解,說不定連成語都會難倒他們。


迷思三:大家說「數學不好的同學是練習太少」?

已有證據說明,不論這些數學不好的同學算再多題目,也比不上數學普通的其他人的解題能力。


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思考方式不同!

請注意,思考方式跟邏輯無關!而跟想像力的運用有關!

以最簡單的邏輯數學題目為例:


五支電線桿,在間隔種樹,請問可以種幾棵?
如果頭尾也都種可種幾棵?


數學好的人思考是:5 - 1= 4(顆)

數學不好的人思考:
「五支電線桿,要間隔種,那就是兩支間會有一棵,那五支電線桿要分成幾個兩支呢?應該是 2 + 2 + 1,應該有算三組吧?不過彼此都相連在一起,所以是不是要哪裡把它加上去?」(思考很久~)



只要你在校的數學程度可以用「普通」 來形容,你一定會覺得:「太誇張了吧!哪有這麼難啊!」

是的,所以這種時候,數學不好的人會在紙上畫五根線條,然後算中間有幾個間隔,而發現剛好就是四根,所以猜測應該就是:「總數 - 1 吧?」


頭尾都要種樹呢?

數學好的人思考:
5 + 1 = 6(顆)

數學不好的思考:
「頭尾?總數跟頭尾?前面加上一棵,後面加上一棵,那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剛剛那個題目再加上2吧?」

再不濟,就拿筆在紙上再畫一次~,然後還是算錯或畫錯。



想像力的運用:

對數學好的人來說,那些數字、符號、公式在他們的腦中是有「代號性的意義」,就像看到紅燈要停止、看到綠燈要往前那樣自然的連結聯想。你任何時間只要看到紅燈,不論是停車場出口、平交道、救護車上方,你都能直覺反應要停一下注意,或左右張望吧?這已經是你腦海中的啟動代號,不用去思考就能有下一步動作。

但對於數學不好的人來說,數字、符號、公式都只是「純符號」,更正確的說是一個「還未有明確說明的符號」,因此有無數種詮釋方式。比方對他們來說,要去理解<等差級數>的公式,看到課本寫:


第n項數字,就是 = 第1項 + (n-1) x 公差

他們想:「第三十個項目,就是第一項,然後還要最後一項,嗯...,中間不是用加起來的,而公差是每個的差距,所以應該是要從第一項開始加公差,可是要加幾次呢?因為剛剛的種樹題目好像有一種是要 -1,一種是要 + 2,所以這裡會是什麼呢?」

想到這裡,拿出紙筆開始任意寫出1、3、5、7,開始想公差怎麼使用,然後看到公式,寫著 (n-1) x 公差,所以應該是剛剛種樹的那種感覺吧,是要 -1的,可是其他時候要減多少呢?而為什麼又要減一呢?...算了,趕快把公式抄起來,等等考試就套用就對了。


看到這裡,請問你有一點點理解了嗎?

對於數學好的人,公式裡的方法都是很輕易能夠理解的,腦海中很多公式,只要看到題目,就能馬上抽取過來使用,不論要算排列組合、圓錐曲線、幾何距離,都像是看到紅綠燈那樣簡單,差別只在於:

"難一點的題目就像是考駕照需要背比較多燈號罷了!"


但數學不好的人,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思維都是複雜化的。當他們看到數學題目時:雞兔同籠,已知共有20頭,腳共有66隻,請問雞和兔子各有幾隻?(注釋1)

就像看到以下文字:雨水的窗框軌跡球尖銳柿餅公車速食店,天下刀片使用白鴿掛號無法眾多,中午首長食物綜合不分,若電力勞累鋼琴後面鋼鐵?


真的是這樣!不論符號或算式甚至數字本身,對他們來說都是單一需要去重新詮釋的東西,如果沒有詮釋成功,則只有兩個結果:

1. 無法繼續往下算。
2. 因為想像出某種推測而得到錯誤的答案。


數學不好的孩子很可憐,當學校上課老師教題目,他們從第一行看到第二行、第三行算式,都覺得非常的合理!超級順暢的!自己心裡面也覺得很開心,因為今天的課都聽的懂耶!但是等到自己開始算就「無法重製那個過程」,也絕不會因為算十遍而有所改善,頂多是把解題式整個背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數學不好的人奮發圖強,考前猛K,隔天還能考個四、五十分甚至及格,但只要過一天你再重新考他,他就只剩下十分了,因為他都用死背的,而那十分還是他在考卷上把題目的內容全部「圖像化」後的結果!

你問他:
一個方格棋盤上,第一格擺一粒米、第二格擺兩粒米、第三格擺四粒、第四格八粒,請問放滿64格需要幾粒?

他會真的開始一格一格「畫」!
任何題目他都會從1開始代入,而請問升高中或大學需要「理解」多少公式?

至於數學好的人,即便到了中年,看到題目和公式,只要稍微回想一下,馬上又能連貫起來,這種人當了父母常常覺得自己小孩很混或一定是學校老師太混,於是送孩子去補習班,但即便找了全地球上最厲害的數學老師,結果還是一樣,不信的話坊間有許多<學好數學真容易>那類的書,你去買來教教你小孩,他頂多拿來當故事書看...。

那些補習費,你不如買小說、漫畫書給他當禮物;那些補習時間不如讓他去培養興趣、或跟朋友去玩,千萬不要擔心數學不好會怎麼樣,不少律師、或補習班教法律的講師都是過去數學爛到不行的人,他們的月收入常常比一般父母年收入還高,而且,很快樂。

過去我以為,宇宙中說不定有另外一種數學模式,可以適用於數學不好的人,因為數學不好的人在其他方面並沒有任何不好啊!但後來推測並不會有這樣的東西,因為「數學不是宇宙間共通的語言」,而是「宇宙間共通的一種思維」,所以不是這樣想事情的人,就不會這樣想事情。



--

後記:

以前看班上好學生喜歡「演練題目」,老師也說要多「解題」,甚至連數學普通的人都拿著課本反覆練習並說「課本的觀念就很夠了」!

我看著、我模仿了、我努力了,我試著去用最精緻、完整的方式整理公式和筆記,更曾在補習班老師很清楚的講解某一個題目後,回家算了兩次,把公式好好地理解了一番,想說從今天開始我要奮發圖強!要當個數學可以拿均標的好學生!

結果下一次補習的小考,一模一樣的題目,我看了超開心!心裡想:「這就是用那些公式沒錯!」馬上拿起筆準備下筆。

但是,那個公式是什麼呢?

我想了大概五分鐘,偷偷從書包翻出講義那一頁,瞄了第一行...

「啊,對!就是這個麻!!」

開始寫了大約半行的算式,然後又卡住了...

最後,我偷偷把這一題抄完,後面放棄了,下課跑去買可樂喝,


那時,

心中的我某個部分就此死去。




--

注釋1:

原本文章附的題經網友多次指正有問題,因此
換上網路找來的國中數學題目一題,不過後來又有很多人紛紛指出該題目的各種問題,已超出我能彌補的範疇,就不繼續更新或更換題目了。

--

補充:

後來詢問了一些數學好的人(求學時代中,數學成績在班上或學校裡前幾名)幾個問題,包括「你們看到題目是什麼感覺?」「你們數學為什麼會好?」「為什麼其他人不論補習或努力都無法變成這樣?」等等的問題,來補充一些不同的參考說法。


1. 你們看到題目是什麼感覺?
► 這難倒我了 .......囧。
► 想公式,就像玩拼圖的想法,先理解問題要的答案是什麼,再來把他給你的線索列出,然後想出那些線索可套用的公式,基本上問題中要你給的答案,就決定了哪些公式,所以背公式很重要。
► 就想要用什麼公式啊。

2. 你們數學為什麼會好?
► 數學,感覺是用比較簡潔的文字在描述,定義比較清楚,文字對我來說感覺是比較模糊的語言,但是要通曉兩者,前提是推理,邏輯思考要先有。 
► 這比較像哲學,因為每個人對文字和敍述的認知不同,以數學中立體面積來解釋點丶缐丶面,每個人看到的立體認知不同。
► 沒有為什麼啊。

3. 為什麼其他人不論補習或努力都無法變成這樣?
► 就有點像學程式語言一樣,基礎要穩固,中間漏一段變成一知半懂,但是覺得學習語言就是慣用,常用講法,不用太在乎對錯,另外 感受,感覺都是比較模糊,很難具體形容的東西,用電腦的說法就是比較類比,數位的世界就是01,定義比較清楚。
► 不努力吧,決心不夠,潛意識沒有真的想要了解,而或者又是時間的問題,有的人一段路~要十分鐘,有的人五分鐘。
► 就像你會畫圖一樣啊,你會想到該畫什麼,但我就畫不出來啊。

4. 你為什麼喜歡數獨?為什麼好玩?為什麼要一直玩?
► 就很有趣啊,要去猜他的答案。因為有很多組合啊,就像你玩電動一樣。因為每次都不一樣啊。


第四個問題是純粹好奇為什麼有人這麼喜歡玩數獨,跟數學好不好有沒有正相關我不驗證。但透過這些數學好的人的言談當中,並沒有得到什麼令網友信服的答案,因此留言當中還是有無數網友不斷想強調自己有什麼學習祕訣 。


--

補充背景:

這篇文章是我學校畢業後才寫的,以前國中、高中都有補習,我很清楚數學開始變差的時候是在小學四年級教算盤的時候,上課時看到算盤的1+1、1+2的打法覺得很簡單,於是開始都沒聽課,等到考試時題目都是「幾萬加減幾萬」的類型,我才發現我不會用算盤打「進位」,於是只好手動計算,結果分數很不理想,從此數學就再也沒有好過了。

幾年後一位親戚又專程買了算盤和題目本來教我算盤,當時我記得我學會了加法,很高興的想說乘除法也指日可待了!不過並沒有發展到那一天。

國、高中的補習有一個很奇特但普遍的現象,就是上課時老師講解題目的時候,你一邊看一邊都完全理解,非常非常地順暢。老師同一個題型應該會講解兩、三題,每次看每次都懂,然後回家會有相似的題目給大家算,下次上課前先小考或講解作業答案。回家算的時候可能會完全忘記老師講的算法,即便有把白板上的公式全部抄下來,回家看還是不懂,後來只好開始寫「白話註解在旁邊」,也就是其他同學可能是抄了六行的公式就得到答案,自己上課卻要抄很多老師講的白話,想說,只要把老師講的話都抄下來,應該就能複製「上課聽老師講的那種順暢感」吧,但結果不如預期,一方面是抄不完,一方面是不可能這樣數學就會變好,或腦子就都通了。

除了學校上課、補習、問一問班上功課好的人,至少到高二前都沒放棄數學,原因是以前有「全才迷思」,覺得要當好學生,不能有哪一科「非常不好」。雖然我數學不好,但不致於差到是全班最後一名的程度,所以覺得還是要想辦法扭轉劣勢,才能上前三志願。後來看到班上有一個同學,居然在數學課時完全戴上耳塞來念國文史地,絲毫不管老師講任何東西,問了對方動機,對方說數學一科的分數可以用其他科目來彌補,同樣時間花在數學上,最後聯考得到的分數不超過5分,但花在任何其他文科上,最後加總其來有幾十分,要考上大學這才是關鍵。

於是我才拋開數學,但又不全拋開,還是繼續補習,希望拿到基本分。

上了大學念微積分、線性代數這些科目,終於讓我覺得應該是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吧,全班同學聽微積分助教超快速的解題對白,都頭頭是道的點頭認同,一題接一題,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超大本的原文課本、超小字的斜體公式,然後用英文說明...,以前自己寫的白話註解都看不懂了,何況是數學用英文,但班上即便是倒數前五名都看的懂...,真的會讓人感到很無助。

這篇文章是後來回想的心得,而非勸說大家直接放棄數學。後來大學中遇到的兩位老師都不約而同地說到自己數學不好,但在其他地方很努力,這兩位後來都變成補教界名師,也是法律、政治、傳播界的專業人員(名人?),跟大家分享其中一位老師的觀念: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也就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爭長短、盡情發揮,而不是執著於無法發揮的地方,跟自己鑽牛角尖,成就受限。

「輸在起跑點沒關係,要贏在終點。」人生不是因為有上貴族小學、最多補習、前三志願而讓人功成名就,而是你不斷學習、發揮所長,最後在工作、人生、家庭得到開心的結果。


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做出選擇,然後自己負責。





--

有無數的網友試圖去「強調本文當中的文句謬誤」或「證明自己有辦法學好數學」,請這些網友努力開補習班授課,相信一定會鴻圖大展,不需要一直留言來解釋,畢竟我並不是數學界的伯樂,跟我證明你們數學多厲害沒有用啊!你們應該想辦法讓所有親友、朋友、同學,都能知道你們數學的祕訣才對吧!

況且如果只針對文字堆疊的計較,那就什麼都不用闡述了不是嗎?

轉貼:華華咖啡廳http://mypaper.pchome.com.tw/dzy/post/13225132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