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_評鑑雙月刊網站

轉貼評鑑雙月刊網站:

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
文/劉怡甫
  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資深教學設計師
2012年6月,致力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classroomwindow網站分析近500位實施過「某種教學策略」的教師之線上問卷回饋,得到以下統計結果:
● 88%的教師表示實施這種教學策略後,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滿意度;其中46%的人表示工作滿意度是「極顯著提升」。
● 67%的教師表示學生的考試成績有顯著改善。
● 80%的教師表示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顯著改善。
● 99%的教師表示明年仍會再使用這種教學策略。
● 許多教師表示不會再回頭使用傳統(講授)模式教學。
究竟是什麼教學策略能產出這樣傲人的成果?答案是「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實施翻轉課堂的二大關鍵
翻轉課堂亦稱為翻轉教學(flip teaching)、翻轉學習(flip learning)或反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其實施的關鍵有二:
1.上課前,教師將自錄的講授內容(或相關的現成素材)上傳或連結到學習平台,學生在平台上「自主學習」這些內容並記錄學習上碰到的問題。
2.上課時,教師回應學生自學時碰到的問題,並進行以討論為主的合作學習或個別指導。
這種由學生先自學線上教材,再於課堂上由教師解惑、引導討論與實作的模式,翻轉了傳統──先由教師在課堂講授,再由學生回家做作業的形式,故稱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不是新鮮事
儘管近幾年翻轉課堂模式迅速成為教育界的發燒顯學,但這種教學策略卻並非嶄新的創見:
● 1990年代,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有感於學生會考試卻不會活用知識,於是要求學生「課前」須預習,然後藉由網路反映預習碰到的問題;而Mazur在課堂上也不再「講授」,而是將時間用來回應問題,引導學生作思辨討論與合作學習。
● 2000年,J. Wesley Baker在第11屆大學教學國際會議上發表以「classroom flip」為題的論文,強調教師應該「從講台上的聖人轉型為學生身旁的指引者」(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
● 2004年,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雙碩士學歷的避險基金分析師Salman Khan,為了幫表弟補習數學而上傳自錄的教學解說到YouTube,未料此舉獲得廣大網友好評;2009年Khan成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開始專職在YouTube上提供多達3,600部──涵蓋數學、理化、生醫、金融、歷史、公民、天文學、美術史、經濟學,以及電腦科學等教學短片,此不啻為翻轉教學與自學之素材寶庫。
● 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高中的化學老師Jonathan Bergmann與Aaron Sams,為了讓缺課的學生能順利補課並跟上進度,採用了翻轉課堂模式,獲得極佳成效,兩位老師遂將此模式定名為「flipped classroom」,並開始宣傳推廣;自此翻轉課堂模式迅速在美國幼稚園到高中(K-12)與高等教育中擴散茁壯。
翻轉課堂就是混成學習
翻轉課堂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混成學習(blended learning)應用。這種混合課堂與線上學習的培訓模式,在講求效率與效用的企業中早已行之有年。Nick Van Dam於2003年出版The e-Learning Fieldbook一書,引述德勤顧問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新手經理人的混成培訓模式,如圖一所示,階段一的線上自學與階段二的面對面小組討論,不就是翻轉學習的最佳寫照嗎?
源自學校教學變革的翻轉課堂與企業培訓行之有年的混成學習,兩者殊途同歸的意涵在於彼此不約而同地找到了一種數位經濟時代兼顧學習效率與效用的「一致性模式」;此一致性模式的擅場可解讀為:現代學子的職場「就業力」(employability)養成需求,已促使學校課堂的學習方式漸趨與職場講求科技、實務、社交與能力導向的培訓模式一致;這個趨勢,一方面是數位經濟社會成熟與N世代學子特質的雙重效應下,教師必須藉助精心調配的混成學習,來確保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增進;二方面則是教育單位因應全球畢業學子就業困難現象,必須調整「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講授式教學,轉為以養成就業力──激發學生批判思考、問題解決、社交合作與實作創新等能力的「學生為中心」式教學。
從認知學習觀點 解讀翻轉課堂成效
從Benjamin Bloom的認知領域教學目標觀點分析,圖二顯示從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到翻轉教學的成效轉變,在左邊重視課堂講授的傳統教學情境裡,教師能訓練學生的多半是低階的「記憶」與「理解」思維能力;到了中階的「應用」與「分析」能力,一般還能藉練習、實驗與測驗達成,但最高階的「評鑑」與「創造」能力則常因講授模式先天上的時間有限與互動不足,而無法由教師引導完成。
反觀在右邊的翻轉教學情境裡,低階的「記憶」與「理解」思維能力是經由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而「應用」、「分析」,以及「評鑑」與「創造」等較高階的能力,則可藉著課堂上教師引導與同儕互動的思辨討論與合作學習來達成;換言之,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極難被養成的「評鑑」與「創造」高階認知能力,現在有較多機會可以藉由教師的課堂引導來達成。
如何設計翻轉式教學
翻轉課堂的設計面向有二,一是課前自學教材的設計,二是課堂上學習活動的設計。以下歸納八項考量,可做為教學設計時參考:
● 課前自學教材的設計
1.課前自學教材的設計在Bloom的認知領域目標中,屬於較低階的「記憶」與「理解」層次,教學策略傾向於「教師為中心」,因此設計原則為有效促進學習記憶與理解。
2.許多教師認為數位學習就是把PowerPoint(PPT)與課堂錄影上傳到學習平台即大功告成。然而,翻轉課堂的自學教材不宜僅將傳統教材內容(PPT或PDF)或課堂50分鐘的講授錄影直接搬上網;理想的作法應重新調整教學目標,解構學習內容,融入趣味、挑戰與評量,再重新建構精要的教材單元集,以期設計一系列能促進認知思辨與課堂討論的「10分鐘一段落」之自錄式講解教材。
3.為因應產學界對快捷數位學習(rapid e-Learning)的需求,近年專攻教育科技應用市場的廠商已推出許多「數位教材自錄軟體」(e-Learning authoring tools)。在選用這些軟體製作翻轉式自學教材時,應選擇能在影片中插入與編輯「即評式測驗」的軟體,以免講解影片與測驗須分開製作再組合,徒增後製的人力與時間成本。
4.雖然教師除了自錄教材之外,也可引用現成的線上影音內容(如YouTube、TED與Khan Academy等),但建議翻轉學習的自學教材仍應以「教師自錄內容」為主,因為教學的目的除了傳授學生知識與養成能力外,還富有建立師生社交與信任關係的心理意涵;過多的外連素材可能會削弱教師的專業形象與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應當避免。
● 課堂上學習活動的設計
1.課堂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在Bloom的認知領域目標中,應屬於中、高階的「應用」、「分析」、「評鑑」與「創造」層次,教學策略屬於「學生為中心」。設計原則在於引導學生思辨討論(critical thinking)與同儕學習(peer learning)。
2.教師可應用「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即提出學生課前自學時歸納的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找出答案並解決問題),教師角色在於聆聽並適時加入與個人或小組的討論,也就是所謂的「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
3.教師在課堂上不需完全捨去「講授」這件事, 尤其當遇到學生存有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時,應及時舉例解說,即時澄清觀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
4.課堂學習活動可參酌許多知名的「教學設計模式」來發想與設計,例如: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重視理解的課程設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式學習),以及GBS(goal-based scenarios,目標導向情境式學習)等。這些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導向的教學設計指引,在文獻上皆有許多成功範例與明確架構流程可供參考。
翻轉教學非萬靈丹 成功與否須考量關鍵因素的準備度
儘管許多文章與評論大肆宣揚翻轉課堂的好處與成效,但翻轉課堂絕不應被膨脹為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的「萬靈丹」,因為翻轉成功的背後,舉凡學生的數位落差、教師的資訊素養與教學風格、學科與課程屬性、師生面對教與學變革的心理調適,乃至校方對教學設計團隊的支持等,都是教學創新與改革必須考量的前提,這些也是攸關翻轉教學實施成敗的關鍵。教育單位可自忖上述關鍵因素的「準備度」,觀摩各國與各級教育單位翻轉成功的案例,以評估是否或如何將翻轉課堂的思維融入教師教學設計中。畢竟放眼全球教育與訓練發展趨勢,翻轉課堂已儼然為21世紀企業與教育單位落實「學習革命」的指標性模式,睿智如您者,豈還能等閒視之?
◎參考文獻
Baker, J. W. (2000). 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 In J. A. Chamber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acksonville, FL.
Classroomwindow. (2012). Flipped classrooms: Improved test scores and teacher satisfaction. Retrieved from classroomwindow.com/flipped-classrooms-improved-test-scores-and-teacher-satisfaction/
Dam, N. V. (2003). The e-learning fieldbook. New York, NY: McGrew-Hill.
Lage, M. J., Platt, G. J., & Treglia,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Economic Education, 31 (1).
November, A., & Mull, B. (2012). Flipped learning: A response to five common criticisms. Retrieved fromnovemberlearning.com/wp/assets/flipped-learning-a-response-to-five-common-criticisms.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