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創意思考教學策略_創意解題CPS(Creative Problem-Solving)

資料來源    http://ceag.phc.edu.tw/~nature/master/1/02/02-58.htm

創意思考教學策略  作者: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陳龍安

01腦力激盪法02菲利浦斯6603MBS法
04NBS 法05CBS腦力激盪法06六三五默寫式腦力激盪法
07希望點列舉法08形態分析法09SAMM法
10創造性問題解決11檢核表法12屬性列舉法
13逆向思考法14焦點法15目錄法
16分合法17戈登法18發明創造的策略
19心智圖法20討論法21九宮格法
22六頂思考帽23十二 思 路 啟 發 法 




可以把這些教學策略交給學生,激發不同的創意思考,將思考大大打開,多些不同的訓練,讓鷹架更扎實有趣。


(二十三) 十二 思 路 啟 發 法 UP

十二思路啟發法的原名叫“十二個聰明的辦法”,是上海市的創造教育工
作者在指導和田路小學進行創造力啟發教育的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
十二思路的大意

項 目

大 意

奧 斯 本 檢 核 表 中 的 相 關 內容

加一加

 

增加、組合

 
可否增加什麼?可否附加些什麼?可否增加使用時間? 可否增加頻率、尺寸、強度?可否提高性能?可否重新組合?可否嘗試混合、合成、配合、協調、配套?可否把物體組合?把目的組合?把特性組合?把觀念組合?

減一減

削減、分割

可否減少些什麼?可否密集、壓縮、滾縮、聚束可否微型化?

擴一擴

擴展、放大

 
可否增加新成分?可否加倍?可否擴大若干倍?可否放大?可否誇大?

縮一縮

收縮、密集
可否縮短、變窄、去掉、分割、減輕?可否變成流線型?

改一改

改進、完善
可否改變功能、顏色、形狀、運動、氣味、音響外形、外觀?是否還有其他改的可能性?

變一變

變革、重組
可否變換?有無可互換的成分?可否變換模式?可否變換布置順序?可否變換操作工序?可否變換因果關係?可否變換速度或頻率?

搬一搬

搬去、推廣
有無類似的東西?利用類比能否產生新觀念?過去有無類似的問題?可否模仿?能否超過?

學一學

學來、移植
有無新的用途?是否有新的使用方式?可否改變現有使用方式?

代一代

替代、變換

可否代替?用什麼代替,還有什麼別的排列?別的成分?別的材料?別的過程?別的能源?別的顏色?別的音響?別的照明?

聯一聯

插入、聯結
可否連結另一領域?可否插入別的想法?

反一反

顛倒、反轉

 

可否顛倒?可否顛倒正負?可否顛倒正反?可否頭尾顛倒?可否上下顛倒?可否顛倒位置?可否顛倒作用?

定一定

界定、限制
如何界定?有否限制?

莊傳 、張振山(1998)

http://www.tahrd.ntnu.edu.tw/files/archive/155_10c1ecb4.pdf

創造思考教學 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的目的是在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思考的態度 和能力,而重點是在老師理解創造思考的理念後,如何利用有效的教 學策略和活動設計,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思考。換言之,創造思考教學 乃是利用創造思考的策略,配合課程,讓學生有應用想像力的機會, 以培養學生流暢、變通、獨創及精進的思考能力。而教師在生動的教 學中也能享受到快樂、充實與成就(張世彗,1988;李光烈,2000)。

 Williams(1972)指出,人人都有創造潛能,個別差異只是量的 大小不同而已,但是創造能力表現的高低,受後天環境與教育之影響 不小。陳英豪等(1994)提及威廉斯(Williams)曾為小學培養創造 思考,提供一種三度空間的「知情交互作用」教學模式。這是一種教 師透過課程內容,運用啟發創造思考的策略,以增進學生創造行為的 教學模式,包含三個層面-課程、教學方法、學生行為。

第一層面課程:包含各教學科目如語文、數學、自然、社會、美 術等。
第二層面教學方法:包含十八點教學策略
(1)矛盾法:發現一般觀念未必完全正確;發現各種自相對立的陳 述或現象。
 (2)歸因法:發現事物的屬性;指出約定俗成的象徵或意義;發現 特質並予以歸類。
(3)類比法:比較類似的各種情況;發現事物間的相似處;將某事 物與另一事物做適當的比喻。
(4)辨別法:發現知識領域不足的空隙或缺陷;尋覓各種訊息中遺 落的環節;發現知識中未知的部分。
(5)激發法:多方面追求各項事物的新意義;引發探索知識的動機; 探索並發現新知或新發明。
(6)變異法:演示事物的動態本質;提供各種選擇、修正及替代的 機會。
(7)習慣改變法:確定習慣思想的作用;改變功能固著的觀念及方 式,增進對事物的敏感性。
(8)重組法:將一種新的結構重新改組;創立一種新的結構;在凌 亂無序的情況發現組織並提出新的處理方法。
(9)探索法:探求前人處理事物的方式(歷史研究法);確立新事 物的地位與意義(描述研究法);建立實驗的情境, 並觀察藉果(實驗研究法)。
(10)容忍曖昧法:提供各種困擾、懸疑或具有挑戰性的情境,讓學 生思考;提出各種開放而不一定有固定結局的情境, 鼓勵學生擴散思考。
(11)直觀表達法:學習透過感官對事物的感覺,來表達感情的技巧; 啟發對事物直覺的敏感性。
(12)發展法:從錯誤或失敗中獲得學習;在工作中積極的發展而非 被動的適應;引導發展多種選擇性或可能性。
(13)創造過程分析法:分析傑出而富有創造力人物的特質,以學習 洞察、發明、精密思慮及解決問題過程。
(14)評鑑法:根據事物的結果及含義來決定其可能性;檢查或驗證 原先對事物的猜測是否正確。
(15)創造的閱讀技巧:培養運用由閱讀中所獲得知識的心智能力; 學習從閱讀中產生新觀念。
(16)創造的傾聽技巧:學習從傾聽中產生新觀念的技巧;傾聽由一 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訊息。
(17)創造的寫作技巧:學習由寫作來溝通觀念的技巧;學習從寫作 中產生新觀念的技巧。 (18)視像法: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各種觀念;具體說明思想和表達 情感;透過圖解來描述經驗。

 第三層面學生行為:包含認知及情意兩部份
 a. 認知部份
(1)流暢力:量的擴充、思路的流利、反應數目的多寡。
(2)變通力: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移轉別的能力、富有變化的思 路。
(3)獨創力:以新奇而獨特的方式思考。
(4)精密力:能夠修飾觀念、擴展簡單的主意或反應使其更完美、 引申事物或看法。
 b. 情意部份
(1)好奇性: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2)想像力:能夠超越感官及現實的界線。
(3)冒險性:敢於猜測、勇於面對失敗或批評。
(4)挑戰性:找尋各種可能性、能夠自雜亂中理出秩序。

 陳龍安(1999)將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歸類有 1.腦力激盪。2.筆 記式腦力激盪法。3.卡片式腦力激盪法。4. 六三五法。5.六 W 討論 法。6.屬性列舉法、缺點列舉、希望列舉。7.分合法。8.目錄檢查法。 9.檢核表法。 二、網路遊戲的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國語第十一課本分_學生出問答題及其解答

請各位學生能將你的問題與解答寫在回覆區,老師就知道你已經完成了。

女生先回答,接著下個禮拜就是男生。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Flanders互動分析)

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

文章轉自於: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文 / 吳清山 院長】【圖 /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君毅】
近十多年來之教育改革,對教育發展和進步多少發揮一些效用,行政作為比以往開放透明,課程內容亦比過去多元彈性,教學方法也比往昔生動活潑,尤其受到資訊科技的衝擊,資訊融入教學以及教師採用單槍投影教學,也更為普遍。
教學的主體在於學生,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以能夠激勵學生有效學習為優先考量。傳統的講授法,偏重於內容傳授,忽略學生學習需求差異性,導致學生學習效果有限。近年來,為讓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更能貼近學生個別差異和需求,學者們倡導「差異化教學」(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以補傳統講授法之不足。
基本上,差異化教學係指教師能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及需求,彈性調整教學內容、進度和評量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引導學生適性發展。這種觀念,與孔老夫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是相通的。
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製品,顯然教師不宜採用類似工廠的標準化作業程序,進行一體適用標準化教學,因為這種方式很難顧及到學生個別差異。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具有專業的素養,能夠了解學生的需求,採用適切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差異化教學亦常為有效能教師運用方法之一。
差異化教學就是讓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能夠產生有效的連結,它是建立在下列的三個理論基礎上1.腦力研究(Brain-based Research):透過腦力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哪些的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了解愈多,愈能有助於教師提供學生更有效學習;2.學習風格與多元智慧(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了解學生運用視覺、聽覺或動覺接收訊息的偏好,以及學生多元智慧,可以幫助教師採取適切的教學;3.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經過測量之後,能夠瞭解學生是否學到老師所教的內容,所以課程必須與學生學習結合,教學策略必須配合學生需求,評量必須是多元、彈性和適切,且能評估學生持續的表現。
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教學雖都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和需求,但前者是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可視學生實際需求彈性調整教學內容、進度和評量方式;後者則是由學生自定研究、自訂學習進度、自我學習負責,教師給予個別輔導。所以差異化教學要比個別化教學更廣。
在每個班級中,不同學生不僅是有社經和家庭背景差異,而且在認知能力、背景知識和學習偏好也不一樣,透過差異化教學,可以符應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差異化教學針對不同能力學生所採取的教與學的過程,旨在配合每一個學生需求,強化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個別的成功,而不是期望學生們調整自己來配合課程。
落實差異化教學的策略,首先必須了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習風格;然後採行不同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例如:實施彈性分組教學、個別化教學或問題導向教學等);最後則採行多元質性學習評量,來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未來教學之改進。
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除了規劃特色課程之外,改變教師教學方法亦屬重要。課程是教學的素材,要讓素材轉化為有效學習,就有賴於教師的手法,就像廚師之廚藝,差異化教學也許亦可視為革新教師教學方法之一環。


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差異化教學係指教師能依據學生個別差異及需求,彈性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評量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並引導學生適性發展,此觀念應與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相通。
差異化教學的哲學思維與羅爾斯(Rawls)的正義論相當接近,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種教育體現,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時代,教師應跳脫以齊頭式平等為教學圭臬的觀念,對於不同的學生,要給予不同的學習空間,真正的公平是給予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正視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與學習權。
差異化教學基本精神及意涵即在於接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先備知識不同、學習興趣不同、學習需求不同,因著不同因素的差異,教學上就必須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在於使學生有最好的學習效果。
差異化教學是建立在三個理論基礎上:
1.腦力研究(Brain-based Research):透過腦力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哪些的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了解愈多,愈能有助於教師提供學生更有效學習。
2.學習風格與多元智慧(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了解學生運用視覺、聽覺或動覺接收訊息的偏好,以及學生多元智慧,可以幫助教師採取適切的教學。
3.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經過測量之後,能夠瞭解學生是否學到老師所教的內容,所以課程必須與學生學習結合,教學策略必須配合學生需求,評量必須是多元、彈性和適切,且能評估學生持續的表現。
差異化教學也是一種教學上的概念,其目的不是要教師從此教學全部都得差異化,而在於建立教師具有尊重差異的概念。當班上的學生對教學內容呈現出學習效果不一的時候,教師就應該思考進行差異化教學,使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都能達到一定的標準(非相同的分數);而差異化教學的基礎建立於持續性及多元化的評量,能夠忠於呈現學生學習的成效,以作為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準據。
差異化教學與個別化教學雖都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和需求,但前者是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可視學生實際需求彈性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評量方式;後者則是由學生自定課程內容、自訂學習進度、自我學習負責,教師給予個別輔導,是以,差異化教學要比個別化教學更廣。
差異化教學涵括五個面向:
一、內容(content)的差異:內容的差異是指教學內容及如何教二個向度,也就是教材及教法。
在教材方面,教師應考量學生的程度不同(也就是準備度不同),給予不同的內容,同樣是英文,有的班級可以全部教完,有的班級可能只適合教一半,而且需從國中的內容開始教;有的學生可以給予高層次的問題,有的學生則是以帶著讀的方式學習,其精神在於使每一個學生以最大的進程達到學習的進步。
在教法上,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多元智能的不同,給予多元的教學法,有的學生用聽講的方式就可以學得好,有的學生則是透過實作可以學得好,當教師的教學在課堂上呈現出差異的情形時,可能就可以思考學生的學習方式需求,以提高教學的成效,當然,這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直接的關係。
二、過程(process)的差異:過程的差異是指的是教師透過教學活動的安排,使學生將學習內容內化的過程;差異化教學在於重視透過小組的學習與討論,以程度不同的問題,盡量使每一個學生了解到為何要學習這個單元或是這個單元所應該要學到的技能,並能將其適當的運用,換言之,也就是將知識內化為學生本身的知識,而這個過程是必須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加以達成,例如:發表、討論、實作等。
三、成果(product)的差異:成果的差異是指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而非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後,學生可以展示其學習成果的樣態,因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可以讓學生以其最擅長的方式表現其學習成效,就如老師可接受一位特殊的學生以畫的方式寫作文,這是一種多元的成果差異(當然,其最終的目標仍是讓學生學會以文字表達思想)。
四、學習氛圍(affect)的差異:學習氛圍的差異重點在於強調學習的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性,教師應配合班級的學習氛圍作最好的導引,在班級現況的基礎上,以教師專業,營造最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氛圍,當然,接納每一個學生、公平而尊重地對待每一個學習個體可說是最核心的。
五、學習環境(environment)的差異:學習環境的差異則是指學習的空間、學習的時間、教具的支援等,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不同,教學應考量空間的差異(不同的教室或校外參觀)、學習時間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具呈現教學內容等,其目的在於給予學生最佳的學習果效。
落實差異化教學的策略,首先必須了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習風格;然後採行不同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例如:實施彈性分組教學、個別化教學或問題導向教學…等);最後則採行多元質性學習評量,來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未來教學之改進。
●本篇文字整理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08期吳清山院長及差異化教學簡介宜蘭高商曾璧光主任。

中小學教師差異化教學策略  <=====下載PDF檔

web.tiec.tp.edu.tw/otiec/teacherland/catalog/upload_file/190110.pdf
同一種模式教育來自多元社會的學生,因之,差異化教學為全方位. 教育不可忽略的 ... 解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進行差異化教學,方能符合多元社會公平. 正義的教育  ...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Flanders互動分析)影片教學:
http://www.nova.edu/hpdtesting/ctl/fia.html

南一數L6圓形圖_超過100%的問題再探討

數學課本p.79頁,如圖一,若這樣導師來編排引導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圖二,圖二將表格
多了一行百分率,學生會這樣做:

樂器:(23/184)*100%=13%
合唱:(68/184)*100%=37%
陶藝:(36/184)*100%=20%
電腦:(57/184)*100%=31%
合計:(184/184)*100%=100%

如此,則需要告訴學生樂器+合唱+陶藝+電腦=101%
合計100%有出入,而不是加完(13%+37%+20%+31%)直接填101%
這兩種是不一樣的(由左邊的百分率加到右邊,或直接由上除以全部在乘100%),但小孩沒有發現!
提出來時,有一位反應還不錯的學生體會了,真感動。

 【圖一】


                                                                            【圖二】

翻轉教育!林健豐:排對學生座位,就能提升學習成效

「只要座位排得好,就可以讓孩子學習成效提高不少,」高雄市右昌國中英語教師林健豐自信的說。在他的班上,小朋友依學習程度與能力,分成了ABC三組,需要補救或學習弱勢的學生,集中在中間兩排,旁邊左右各是學習力較優的,最外兩側則是能力中上的學生,「如果需要拉抬哪一組別時,就把孩子調集到中間,」他說。
手中拿著一張座位表,林健豐說,每位學生上課時都會有,裡頭以ABC記載著各個學生的座位位置,同時還有小組長的任務和工作。他說,學生心裡都知道,這張表代表著每個人的學習程度,但老師必須讓他們不會覺得被貼上標籤,這在事前溝通必須講清楚。他解釋,因為不同學科,學生的程度也不同,在英語是A,在數學可能變C,所以學生對於分組,只要明白是為了幫助他們學習,心理上的抗拒與反彈就會降至最低。
依學生程度分組,提問也不同
八月份,右昌國中新生剛進班級上暑期先修課程,林健豐用一本入門英文雜誌當教材,全體唸完課文後,先花十到十五分鐘講解內容,他就讓出講台讓各小組聚集,以分組合作學習開啟課堂主旋律。「這時老師的角色,變成像是節目主持人,要懂得掌握時間流程和互動節奏,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不同程度學生答題、討論與互動,」他說。
如C區學生可以請教A區學生,或與同學討論內文中不懂的單字或文句意思。緊接著進行分組競賽,C區學生展開PK或搶答,「每位學生都要回答,一個都不放過!」林健豐強調,對C區學生的問題要簡化並減量,容易到讓學生可現學現賣,提升參與度與學習動機。
B區學生的做法又有不同。B區學生著重在精熟基礎練習,搭配漸進式提示,引導學生對問題再補充或更正。A區則再深化或探索問題,以挑戰性任務進行練習,這時就要倚賴老師的提問技巧。
林健豐舉例,C是看一張圖,說出「這是什麼」,B則是問「圖中的人物在做什麼」,而A則以開放題或課外應用,詢問他們「圖中的人物,能夠做什麼」,透過有層次的提問,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發揮。
藉著能力較優學生的幫助,原本能力落後的學生,可以找到學習的救生圈,不再因為聽不懂而發呆放空。配合老師的善意引導,以最基礎的問題,甚至提供各種提示和協助,讓他只要願意開口,幾乎都可以答對,而且還有加分機會,一步步的提升學習動機和興趣。
而英語好的學生也沒閒著。他們必須幫助同學,還得接受老師設計更有難度的進階題目挑戰,甚至被指派為小老師,上台解答同學提出的各種疑難雜症,根本沒時間覺得無聊;加上能力受肯定,感受到被重視的成就感,追求更卓越的學習心態,變得更為積極。
自創教學法,降低「學習雙峰」
林健豐指出,英語程度各異的ABC三人小組,先異質合作,再同質競賽,實踐了「分組合作學習」和「差異化教學」兩種觀念,雖然在同一間教室上課,但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獲得適合他們的學習課程,「一口氣把資優、有效和補救教學三種教學目的融合在一起,學習弱勢生也不需要再利用午休、課後或假日進行補救,花這麼多時間學習,孩子真的很累。」
林健豐指出,「區分性ABC教學法」適合應用在「學習雙峰」明顯的學科上,像是英語、數學、理化等;而在國文、社會等科目,教學成效可能不那麼明顯可看出改變,但他認為,學習態度和動機一定會增強。
「在C端的學生會慢慢往B走,而B的學生,可能就變成A,甚至變成A,」林健豐觀察,曾有學生原本在B區,後來反而超越同組的A夥伴,而原在C區的學生,也會開始想自我挑戰。過去考試時,他會把同一種考卷設計成兩種,一種有許多輔助鷹架的提示和資訊,幫助學習弱勢的學生能夠自信答題,甚至有些題目還能選擇不用回答,但後來C區學生會主動詢問:「可不可以試著作答?」孩子變得更勇於挑戰自我。
林健豐班上的學生小進,便在回饋單上告訴他,小學上英語都在睡覺,現在變得比較有興趣,尤其小組長會叮嚀他上課和提醒自己背單字,讓他感覺自己的破英語有進步;另一位學生小翔則感謝他的小組長,在上課遇到困難總會主動協助,讓自己變得有自信,學習也更有目標,想跟她一樣把英語學好再幫助其他同學。很多學生不說自己,反而透過文字表達對同學幫助自己的感謝,這讓林健豐尤其感到開心。
念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輔修英語的林健豐,十三年前一踏入國中教育圈,教的就是資優生與身障生兩種極端型學生。隔年,他改教一般生與資優生,他開始思考如何把資優生教學的精髓,套用在一般生身上,這個想法與教育部倡導的差異化教學恰恰吻合。
談到翻轉教室的起因,林健豐表示,一直都在嘗試有效教學,只是沒想過用明確的方法說明。直到近兩年,陸續接觸了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的「差異化教學」、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的「分組合作學習及班級經營」,以及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的「學思達教學法」三種觀點,發現原來自己在做的,就是融合這三項教學觀念。透過實務操作,他自創了「區分性ABC教學法」,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差異化教學設計,達成有效教學目標。
推動教學法在其他學科運用
林健豐在念書時,從大二開始,就必須到教室實習,自己要設計課程教導學生。林健豐認為,這段時間,讓他對設計課程和教學理論產生興趣,當了老師後,也隨時隨地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有收穫,也更有自信學習。
目前,林健豐除了擔任高雄市教育局國教輔導團英語科的輔導員外,也常受邀到外縣市各級學校介紹他的「區分性ABC教學法」。
他笑說,剛開始,與他合作的各科老師覺得不錯拿來試試,反應都出奇得好,甚至有些外縣市高中教師,在他的部落格反應說,只上了一個月,就感覺出成效。最讓林健豐訝異的是,老師的創新和舉一反十的變通能力,「很多人接觸後會告訴我,數學科、社會科也可以怎麼運用,連我自己都沒想過。」
不過林健豐也坦承,「區分性ABC教學法」在授課前的學生分組、授課時的內容和問題設計,以及課間的提問技巧和掌握學生心理等,都有賴老師教學經驗和臨場主持力。他笑說,或許因曾經擔任輔導主任,又一直以差異化教學指導資優生,使得推動相對容易,也讓不同程度孩子都能真正投入學習,營造教室裡學習的春天。
林健豐 小檔案
科目:英語 教學資歷:13年
翻轉教學好點子:
1.融合分組合作學習與差異化教學,採「區分性ABC教學法」的座位排列方式。
2.上課依程度設定提問層次,讓學生從小組異質合作開始,再同程度間搶答競爭。
3.針對學習弱勢學生,設計有輔助鷹架與提示資訊的考卷,協助自信答題。
什麼是「區分性ABC教學法」?
依學生學科能力由強到弱分為ABC。之後把能力最弱的學生座位排在教室中間,在前有老師,旁邊有小老師(A組學生)的鷹架輔助下,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
資料來源: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國語第十課學生出問答題及其解答

請各位學生能將你的問題與解答寫在回覆區,老師就知道你已經完成了。
男生先回答,接著下個禮拜就是女生。